-
浅议《出师颂》临习 《出师颂》为汉史孝山所撰的四言诗歌,正文48句,共192字,晋索靖书。 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7月以2200万元从嘉德公司予以收购,......查看更多 >> 林散之书法讲座 一、林散之书法讲座:谈品格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查看更多 >> 《圣教序》的“畅想曲” 自古以来,世人但学“兰亭”,恐怕也是一面之词,误导了多少人。原因是临习《兰亭序》很难出帖,而且由于当代人学养与理解的偏颇,尤其是“古质而今妍”(《书谱》)的审美流变也会使......查看更多 >> 法的重铸 书法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由当时的充满情感的冲动转化为对“法”的探求。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以前的人就不重视对法度的研究,而是当下的书法现状决定了法的意义比以往要显得更为重要!......查看更多 >> 草中君子——孙 过 庭《书谱》解析 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今草有大草和小草之别,大草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今人很少能染指狂草的,因为人不狂、又不会喝酒(唐代草圣皆狂饮),会喝酒的狂人又不会写字,这多么需要社......查看更多 >> 意与古会——漫谈临书与创作 一、临书三阶临摹是贯穿书法家一生创作过程的学习活动,没有哪位书家能够不通过学习古代名作而成功。不断丰富与完善基本技法,并在技法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风格与思路,可以说......查看更多 >> 《元譿墓志》临摹指要 《元譿墓志》立于北魏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志石高61厘米,宽62厘米,十六行,行十五字。1920年河南洛阳安驾沟村出土。 墓主元譿为北魏献文皇帝拓跋弘之......查看更多 >> 从《集王圣教序》到《李思训碑》——李邕的变法 《李思训碑》原帖 《李思训碑》临帖 《李思训碑》创作 &n......查看更多 >> 沉厚的历史见证——《张迁碑》的艺术特色 《张迁碑》原帖 《张迁碑》临帖 《张迁碑》创作 《张迁碑》......查看更多 >> 坚实肥厚的典范——《大盂鼎》的艺术特色 《大盂鼎》,西周康王(前十一世纪——前十世纪)时期的金文,为西周初期重器。道光初年(1821——1830)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壁铭文19行,291字......查看更多 >> 秀逸妩媚的《曹全碑》 汉隶体系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墨迹,如纸帛书,简牍书。二类是刻石,又可分为两大类别,一是摩崖刻石;二是碑刻,即传统意义上的汉碑。不管在文化史还是书法史上汉碑都对后世产生重......查看更多 >> 雄浑宽博 疏宕瑰丽——《西狭颂》 “碑”的原意并不与现代意义的书法有关,而是指没有文字的竖木,在其上穿孔,作为下葬之用,唐陆龟蒙《野庙碑》中有:“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来演变为竖石(“墓表”),......查看更多 >> 精妙绝伦的王羲之尺牍 现在所说的“尺牍”与古代并不完全同义。在古代,人们只是通过尺牍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多的是出于实用目的,而非今日之书法所为。所以从心理感受上受“法”的程式约束不多,能较多......查看更多 >> 美人婵娟——《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说是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初名臣、是唐代迟于欧阳询、虞世南近四十年出生的又一著名书法家,与欧......查看更多 >> 枝山草书天下无——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 祝允明(1460——1526),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号枝指生,又号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等。 祝允明《前后赤壁赋......查看更多 >> 美人婵娟——《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说是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初名臣、是唐代迟于欧阳询、虞世南近四十年出生的又一著名书法家,与欧......查看更多 >> 枝山草书天下无——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 祝允明(1460——1526),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号枝指生,又号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等。 祝允明......查看更多 >> 古雅质朴 笔短意长——钟繇《荐季直表》的临习与创作 《荐季直表》:为曹魏钟繇所书,是其上魏文帝曹丕的奏表,传真迹为墨迹纸本,先后递藏唐、宋、元、明、清内府与名士,民国初年毁佚,现所见皆珂罗版、影印本,所传刻本数......查看更多 >> 遒厚精古 峻宕多姿——《张玄墓志》的临摹与创作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讳,称为《张黑女墓志》。此石己佚,传世孤本为清代何绍基所藏明拓本,现存上海博物馆。 &......查看更多 >> 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阿娜——《元子直墓志》的临摹 《元子直墓志》民国年间出土。予数年前于琉璃厂韫玉斋有幸购得此墓志民国初拓原裱立轴,为乌金拓,字迹清晰、拓工极佳。此志刻于北魏正光五年,高77厘米、宽76厘米,凡27行,行......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