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年力量 呵护悠远文脉
凝聚青年力量 呵护悠远文脉
——江苏苏州推动非遗技艺传承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葛轩琪 吴秋怡
在苏州的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古城的记忆与时代的脉动。
在苏州,古老的手艺和技术不仅得以保留,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活力。从精致细腻的缂丝画到璀璨夺目的渭塘淡水珍珠,从江南水乡的摇橹船到悠扬旋律的二胡,再到微妙精巧的核雕艺术,非遗技艺不仅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变迁,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而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技艺,正在青年一代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缂丝素有“织中之圣”的美誉,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面对父亲王建江的殷殷期盼,胡燕选择守护缂丝之美、传承缂丝技艺,成为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七代传人。
面对颇具天赋的女儿,王建江要求她反复练习基本功,深刻理解缂丝文化。制作一幅缂丝作品需要定力和耐心,需要沉浸其中。“单是这把巴掌大的缂丝团扇,我就做了足足两个月。”胡燕介绍。一幅精致细腻的作品往往需要变换数以千计的梭子,即便是一位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一些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作品,甚至一天只能织出一个指甲盖大小。
“天下珍珠渭塘先,渭塘珍珠甲天下”。自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数代人的深耕,渭塘镇赢得了“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的招牌。青年手艺人许丽平的祖父母就是最早一批做珍珠养殖的人,后来根据市场变化专攻淡水珍珠加工制作。
“我的目标很坚定,不管到哪里读书深造,最终要回到家乡做传承人。”许丽平说。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许丽平回到家乡,开始了非遗传承之路。许丽平博览群书,勤学苦思,努力学习每一个阶段最受喜爱的珠宝款式设计,全面提升自己的美学品位与艺术鉴赏力。日积月累,许丽平的设计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具备了独特的东方魅力,成为渭塘珍珠城里独一无二的存在。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船是江南水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家家户户的共同记忆。“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这里“摇”的便是江南水乡的传统摇橹船。
2019年,在相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在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落成。一百多件仿真船模以及收集来的造船用具散发着历史余味,也饱含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两代传承人——徐海林与儿子徐斌斌的匠心。在家庭的熏陶下,徐斌斌的儿子也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成为文化馆的引导员、讲解员,从而开启了三代人共同守护江南水乡船只、守护老苏州人情怀记忆和重新编织水乡旧梦的新篇章。
俞晓伟是苏州相城区江南民族乐器厂的制作师、设计师,也是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俞家从他祖父开始便从事二胡制作,深知其难的俞晓伟曾有过犹豫。但学成归国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制作二胡。
制作一把二胡,需要百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俞晓伟请教前辈,积攒了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如今,江南民族乐器厂的二胡年产量最高可达10万把,成为苏州二胡出货量最大的工厂,年均出口量达到了两万把,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非遗手艺人吴士钊自2011年在苏州与核雕邂逅之后,便辞去了上海的工作,走上了非遗之路。他先后拜师浙江青田著名核雕艺术家秋人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牧,在毫厘之间刻画精巧大千世界。
吴士钊善于从大千世界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山娃》《求学路》《驰援武汉》《逆行者》等核雕作品。他的“鬼工球”雕刻——在两毫米的球体内又嵌套了两层活动镂空小球,极其考验手法与耐心。在他的创作之下,核雕这项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每一位非遗技艺手艺人都是时间的守望者,他们的双手不仅接续了传承,更开启着未来。他们保持着对非遗技艺的热爱与追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他们的努力让苏州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焕发着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新光彩。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教育部部署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 下一篇文章: 一部角度新颖、细节丰盈的少年传记
“翰墨川溪”十堰书法名家作品展在赛武当小川村川溪生态美术馆开幕 |
中国美术馆无偿获捐书法家陆维钊30件(组)书画作品 |
写形只是手段 写神才是目的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 |
-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 或“来源: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及/或标有“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或“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未注明 “来源:XXX青少年书法报 - 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邮箱:qsnsf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