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生生不息
【一线讲述】
传承的力量生生不息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河南焦作市级非遗传承人 毋苏浩
每年春节和火神庙会期间,我家乡都要把龙、凤等象征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举行活动。其中,龙凤灯舞最出名。
据说,清道光六年(1826年),龙灯传人毋黑旦,根据“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将“凤灯舞”大胆融入“龙灯舞”,在那年的大耍灯中赢得了耍灯魁首。自此,苏家作龙凤灯舞名声大噪。
龙凤灯舞凝聚着我们苏家作村的集体记忆,我总听曾祖母讲,村上任何一个节日和集会,都少不了耍龙凤灯。我爷爷毋启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家作龙凤灯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凤灯年年换行头,筹款没有分配,也不摊派,各家根据日子的宽窄,捐多捐少全凭自愿。爷爷宁愿自己生活节俭点,也要多省下些钱捐给龙凤灯,让这门技艺传下去。
爷爷总是为发展传承龙凤灯舞积极奔走。他带着村里的老少爷们挤时间找场地排练,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想方设法召集村里的青壮年参加舞灯,手把手示范,不厌其烦地给年轻人传授。在他的努力下,表演队伍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人。
如今,爷爷快80岁了,没办法再像之前那样,走在队伍最前面、带领大家舞龙耍灯了。不过,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作为90后的我,也加入了龙凤灯舞的大家庭,现在是红龙队的龙头。在今年的龙凤集上,我和队友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化身气势磅礴的彩龙,昂首摆尾、蜿蜒升腾,获得了现场观众的接连喝彩。
爷爷很高兴,因为我扛起了龙头,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龙凤灯舞,使得传承的力量绵延向前、生生不息。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张国圣、陆健、颜维琦、李洁、张哲浩、崔志坚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慧敏、蔡甜甜)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孔府旧藏礼乐服饰文物杭州展出 留学生沉浸式体验
- 下一篇文章: 青春与激情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
“翰墨川溪”十堰书法名家作品展在赛武当小川村川溪生态美术馆开幕 |
中国美术馆无偿获捐书法家陆维钊30件(组)书画作品 |
写形只是手段 写神才是目的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 |
-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 或“来源: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及/或标有“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或“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未注明 “来源:XXX青少年书法报 - 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邮箱:qsnsf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