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少儿美育?
作者:傅 军
随着暑假到来,原本相对安静的美术馆、博物馆又热闹了起来,尤其是以“研学”为名的团队参观开始络绎不绝。然而很多研学团采用类似特种兵式的打卡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孩子们虽身在艺术现场,但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想象力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被鼓励也无暇自主解读作品,无法真正感受到艺术之美,更起不到“少儿美育”的效果。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少儿美育?
少儿美育,首先并不是让少儿获得多少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让少儿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增加更多的美感经验。因为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对美有着很多直接的、感性的经验,他才会去亲近艺术,对艺术产生兴趣,进而去主动学习艺术,动手去创作艺术。
少年儿童的美育素养和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其实需要靠长时间的耳濡目染,靠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才能起到作用。国家教育部也正是看到美育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于2023年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这个通知里的关键词是“浸润”,非常精准地抓住美育的特点。“浸润”就意味着这是长期的、全面的、日常的,它包含和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因此跟环境的关系特别紧密。
当下,少儿美育有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把少儿的美育窄化成一种单一性、技能性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
美育是以美为索引,背后更多是一种人文的素养和温度,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诗意和情怀。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曾提出人类有12种感觉,不同感觉之间其实是相通的,不能隔离开来区别对待,多种感觉必须融合在一起。所以,博伊斯强调通感艺术,试图打通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意识的综合作用,拓展艺术种类的涉及方向。
因此,在少儿美育中,要用通感的意识来看待各种门类的艺术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将会起到潜移默化又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展览、音乐会、演出、电影、舞蹈等等各种方式与途径,调动孩子们的多维感觉,让孩子们的感觉系统和感受力充分得到释放。作为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少儿美育中的综合意识,全方位开发孩子们的感受能力,全面提升孩子们的感性素养。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应当根据少儿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二是带领他们参观和欣赏应当以经典作品为主。在充分尊重少儿成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眼光和艺术鉴赏能力。这些艺术素养,将会辐射到孩子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少儿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误区之二,是重视孩子们艺术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而忽视了对孩子们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共情能力等感情素养的培育与锤炼。
众所周知,孩子们长大后,最终能成为艺术家的毕竟还是极少数,但对艺术的欣赏与享受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位现代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小对孩子们进行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培育,将是每一位孩子受益终生的事情。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AI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越来越多事情将由机器所取代。而人类的审美、共情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感性能力是人工智能至今所不具备的。
美育是一种感受性的教育,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受,才能培养起孩子们对真善美的兴趣与激情。每一次现场参观、每一次实地探访、每一次心灵体悟,都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种子。有了合适的土壤和气候,这些种子就会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培育土壤与播撒种子,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在孩子们还没有对艺术有足够兴趣的前提下,就盲目地安排他们学各种艺术的技能与技巧,这是本末倒置,看似抄了近路,一旦孩子没了兴趣,那就前功尽弃。
误区之三,在于太过功利化。不少家长,特别热衷于比赛和获奖,不惜通过支付价格不菲的报名费的方式,参加各种艺术类竞赛,目的是获取各种号称国际性的获奖证书。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获奖证书,只要交钱都能得到。据业内权威人士分析,目前社会上此类比赛中,至少80%以上完全都是商业性操作。这些机构与比赛之所以存在,完全是迎合了家长们这种功利化的需求。但真正的少儿美育,短期内可能并不会产生十分明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