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逸”与“逸品”——以唐志契《绘事微言》为例
【探源撷趣】
作者:蒋雪儿(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逸”本义为奔跑、逃跑。《左传·成公二年》:“马逸不能止。”《论语·尧曰》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逸”引申为超越、隐遁。儒家认为,“逸民”是从当时的“浊世”中逃脱出来隐遁的人,《论语·微子》进一步列举,“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庄子·天下》中有“以天下为沉浊”。可以说,“逸民”不仅受到儒家尊崇,更体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态度和精神。
魏晋时期,人们崇尚“飘逸”“高逸”“清逸”“超逸”的审美风尚。“逸”的处世态度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就出现了“逸品”。“逸品”首次在文本中出现,是在初唐李嗣真的《书后品》中,他在前人所列的书法九品之上增加了“逸品”,并将其放到了最高位置。张怀瑾的《书断》与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也都将“逸品”视为一种“不拘常法”类型的艺术品,无法简单纳入“神”“妙”“能”三品涵盖的传统评价体系之中。
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引入画论之中,视“逸格”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认为其特点在于超越常规、不受束缚。元代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人写意画成为时代潮流。以元四家倪瓒、吴镇、黄公望、王蒙为代表的文人画,也体现了黄休复所推崇的“逸格”,尤以倪瓒的画最为突出。
明代画坛繁荣,以山水画为代表的文人画大量出现,较为成熟的绘画理论著作也随之产生,明代画家唐志契著画论《绘事微言》单列“逸品”篇,接续倪瓒的“逸品”精神,对山水写意画做了理论上的阐发。
唐志契在开篇即点明“画尊山水”,肯定了山水画在画中的地位。山水画能集中体现“气”的流动,是“逸品”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他认为,画家要画出蕴含自然之气的山水,不能只模仿古人画作中的山水,还需要看真山真水来体悟。
山水画是明代写意画中最重要的一类。“画中唯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古代文人画与归入“能品”的匠气画的区别,在山水画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相较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更能集中体现自然灵气的流动。山水画中的景色本身就是自然天成的,好的艺术家下笔奔放自如,与自然造化相得益彰。画中气韵仿佛自然之气。因此,“逸品”也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逸”自始就包含隐逸于山林之中的含义,山水因其可行、可游、可望、可居,成了文人画“风流潇洒”气度的主要载体。
画之“逸品”与“神”“妙”“能”三品最为重要的区别,就是前者需要着力表现艺术创作者主观的体悟。逸品着眼于表现画家本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在《绘事微言》中,唐志契指出,画家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胸襟气度,落笔之前要在“心中存想”。画家既要师法自然,又要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修养。艺术家个人内在境界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画家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力上。“故其胸中富于闻见,便富于丘壑。然则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但唐志契并没有说明画家需要读哪些书。不过可以明确的是,“逸品”画作最忌落入俗套,因而在读书选择上与一般的士人应有所区别。中国古代经典典籍大体分为儒、释、道三家,从“逸”的道学渊源来看,即使画家本身遍读三家经典,也还是以接受和融会道家思想为主。如倪瓒在《玄文馆读书》一诗中言“潜心观道妙,讽咏古人书”,认为道家思想为书中之妙;“愿从逍遥游,何许昆仑墟”,更是推崇庄子思想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着意淡泊明志、悠然自得的心境。
唐志契强调作画需要“存想”,“画必须静坐,凝神存想”。存想,或称为存思、存神,本为道家用语,是道家修炼的方法之一,主要是指通过静坐的方式进行修炼。这一过程与写画的思维过程相通。静坐存想的目的是静心,即摒弃世俗,不为外界所干扰,进入作画特定的精神状态。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胸有成竹”的典故。文与可在画竹之前,需要凝神存想,得“胸中之竹”,才可下笔。画家下笔之前要胸有丘壑,进行经营布局,“不然,任意挥洒,非不可人,便是套头矣”。不是不合心意,就是落入了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即使“存想”出新的构图、意境,也要在结笔处停笔,“不住手,又多一番蛇足”,非但无益,反而失去了作品本有的“逸”趣。
画家本人的品性胸怀,是“逸品”之“逸”的精神内核。唐志契在《品质》篇中点明,“写画需要自己高旷”,并且尤为赞叹倪瓒豁达开朗的境界。他引张雨对倪瓒画的题跋,说他的绘画没有某些画师的不良习气,又引顾瑾对倪瓒画的点评,认为倪瓒虽然开始学习董源,奠定了绘画的基础,又师法荆浩、关仝、郭熙,但是没有以旧人的画作为本,而是形成了自己幽静淡远的“品质之韵”。“韵”本来指音律、节奏的和谐,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画品“气韵”中的“韵”,是从魏晋品评人物之风沿袭而来的。“韵”是指人的风姿、神韵。倪瓒的画之所以被尊为“逸品”,也缘于倪瓒的个人经历,他生活在元末,从富庶之家到浪迹山水,亲历战乱灾荒,家人相继离世。即使经历坎坷,他依然保有旷达的情怀,在作画时从容自得,成就“逸品”佳作。
总而言之,“逸品”既是画品,又与画家本人的品性境界密切相关。要想创作出“逸品”山水画,画家需要修炼自己的品性,将山水的性情与自己的品性融会于画作之中。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字如其人的文化逻辑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书画“综合型”伪作辨识(图)
中国书法的时代强音——言恭达《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读后 |
福鼎文联活动:释道“中华福”书法中秋赏析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法作品展在航天806所开幕 |
刘洪彪:学书法眼不高、手永远都会低 |
-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 或“来源: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及/或标有“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或“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未注明 “来源:XXX青少年书法报 - 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邮箱:qsnsf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