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书法报移动版

    青少年书法报移动版

普通山村少年成为清朝最好书法大家,解谜篆书之道!

2024/8/29
字号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为躲避乾隆皇帝的追杀,改为“顽伯”,住在皖公山,号完白山人,也就是所谓的“封”。

邓如擅长四体,尤其擅长篆书,师承秦李斯,唐李阳冰,并略加隶意,堪称“神品”。李志敏对邓石如的评语是:「邓石如是当时的第一书法家,其隶楷多得六朝碑法。」他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邓学派的奠基人。

邓石如能够以一介布衣之身,在一片书林之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清代碑帖大师,这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他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从顺治开始,到康熙,雍正,乾隆,都表现出对汉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而康熙和乾隆对于书法的喜爱和看重,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因为满清是外族统治,汉人中有些人才不愿意和外族人合作,宁可做一名平民,也不愿意为满清效力。象傅山那样的大学士,宁可到民间去行医,也不肯受清朝的封赏。

因此,在清初、清中叶,“隐士”与“布衣”的文人们,就被视为“有气节、有理想”的汉族文人而备受尊崇。在这种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清朝的布衣书家会和官僚书家相抗衡,而清朝的高官们则主动地降低自己的尊长,与普通的文人交往。

比如曹文埴,他曾经是清朝的司库大臣,他就与一身布衣书法大家邓石如交好,称邓是“江南高士”。乾隆五十五年,恰逢纯寺八十圣节,曹文埴极力邀请邓石如同京,邓石如却不肯跟曹一起,而是自己走着毛驴进了京城。

这样的作风,得到了朝廷内外的称赞与尊敬。可以说,邓石如这一布衣出身的人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广泛的重视,也是因为其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奠定了他在书法、印章方面的大师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邓石如以篆书见长,在邓时如以前,书刻家大多注重篆线的装饰作用,笔法、刀法较为简单。

邓石如则是将篆书的圆笔和隶书的方笔相融合,在结篆上,方圆互用,在用笔上,形成了刚劲中带着飘逸,圆转中带着刚劲,圆转中带着刚劲,朴厚中带着灵动。

这一成功的实践,极大地充实了篆隶书创作中的用笔技法和结体方法,突破了篆隶书创作中僵化、单一的创作定式,把书法线条的装饰和写意融合在一起,把书法创作和篆刻创作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促进,拓宽了书刻的创作空间和取法领域。

李刚田说:“观邓士如的篆书墨法,可以感受到他对篆书“中锋”的认识是活的,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在审美上的追求而非形式上的。

邓时如的篆书,以李阳冰为基础,又以秦李斯为蓝本,参以猎碑碑的神韵,习惯用长锋羊毫毛笔,不加任何剪裁,以毛笔为笔,笔力雄浑,神韵十足,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当时也有人批评他“破坏古法”,小篆从秦朝开始,就一直沿袭着《说文》,元代和明朝的书法家,都是把字写得很干净,两端圆润,但邓石如却是用毛笔,用毛笔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邓以后,何绍基,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吴大澄,赵之谦,吴昌硕,甚至近代的名家,都曾用过这种方法,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作者认为,邓石如的功绩在于他解开了篆体的奥秘,使它像楷书和行草书一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喜爱。因此,邓石如不仅开创了篆法的新流派,而且还推广了篆文。

[责编:贺能忠]

相关文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 或“来源: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及/或标有“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或“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未注明 “来源:XXX青少年书法报 - 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邮箱:qsnsf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