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海派样本
作者:陈 翔
近期,“海上奇峰——吴湖帆诞辰130周年艺术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引发观展热潮,让吴湖帆这位曾经的“海上盟主”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吴湖帆《西郊公园写景》1958年
吴湖帆《云表奇峰》1936年
在吴湖帆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绘画在今天进一步推陈出新的可能性。这为我们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局面提供了很好的海派样本。
海派绘画引导中国绘画转型
数千年来,中国绘画传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程式,在具备了超强的稳定性的同时,也形成了自我封闭性。虽然不断有画家试图突破程式,别创一格,但是由于种种固有观念的束缚,这样的突破只是限于一定的范围,并没有形成质的变化。
比如,王履从写生的角度来改良创作模式,石涛从画理的根本来探讨古人立法之前的绘画态度。这些努力无非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区别,本质上还是以六经为尊,不敢僭越。
中国绘画艺术延至明清,主流是文人画。文人掌握话语权,倡导人品优先,所以即使是一些在实践上有瑕疵的画家,因为人品高尚依然“画以人传”,这就是为什么逸品能够超越“能、妙、神”三品,从另一个序列直升到绘画品评本身第一品的主要原因。
文人论画,不在形迹,而在内涵。绘画是他们修养身心、提升自我的一种精神滋养,是到达理想彼岸的修炼途径,所以绘画作品和画家本人是合而为一的,绘画技法和绘画道理也是合而为一的,这就是“画如其人”和“技道合一”的逻辑起点。正因如此,文人画关注的是画家修养的体现,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卧游。精英化与私人化的趋势,使它不在乎社会的普遍接受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绘画的宗教性、贵族化逐步向社会化、公共化转变。近现代以来,西洋画作为一种社会传播工具,更多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也就是更广泛的普及面和更容易被接受的程度。
中国绘画被重新审视,其实就是用西洋画的立场来看中国画。文人化倾向使得中国画逐渐脱离了社会现实,在社会大变革面前,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实用价值。无论是传播知识、启蒙民智、普及美育,还是灌输新的价值观、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西洋画或者说以西洋画理念为主导的绘画,更适合用来作为社会工具。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海派绘画是中国绘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无论是在艺术的社会功用,还是在艺术的本体认识方面,海派绘画不仅完成了形态的质变,更引导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打通文人画和画家画的界限
中国绘画如何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应对西洋绘画的冲击。中西融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成为大多数艺术家选择的革新之路。
20世纪初,不少学子奔赴日本、法国等国学习西方艺术,回国后又致力于中国绘画的创新发展。当然,即使是中西融合,也有体用之争。到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理念不一样,实践途径也不一样。
吴湖帆选择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坚守中国绘画的传统正脉、本体特性和核心价值,坚持深层次挖掘传统绘画的内在生长可能性,从而推导出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条蹊径。这是一条异常艰辛且注定孤独的曲折道路。
传统中国绘画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文人画只是其中一支一脉。一般来说,文人画之外,还有画家画,相对而言,画家画更注重绘画本体。吴湖帆的绘画,转益多师,加上丰富家藏和巨迹过眼,眼界既高,手笔也不凡。
对于绘画有着刻骨铭心之爱的吴湖帆,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未必为确论”,他画画以南宗入手,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有意识地融入了北宗的画法,由“四王吴恽”、吴门画派、董其昌而上溯宋元。在技法的淬炼和图式的建构上,吴湖帆殚精竭虑,努力延续传统正宗正脉,并且推陈出新,打通了文人画和画家画的界限。他在保留文人画的书卷气的同时,又营造了雅俗共赏的清新画面,创造出足以与西洋画抗衡的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除了笔墨精到、气息温雅之外,对于传统绘画深层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体悟和表达,是他绘画艺术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体现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属性
吴湖帆的成功既来自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的正向影响。吴湖帆从苏州到上海,是他得以成就海上“画坛盟主”的关键一步。
在上海,他结交了诸多鸿儒高朋、艺术同好,也接触到了更多的时事信息、图像资料。在鉴定界,吴湖帆与钱镜塘被合称为“海上双璧”。在画界,他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被并称为“三吴一冯”,也有“南张北溥东吴倩(湖帆)”之誉。他与庞元济、张葱玉、孙伯渊等收藏家,张大千、叶恭绰、沈尹默等书画家多有往来。吴湖帆在嵩山路88号的梅景书屋汇聚了数十位门生,其中不乏陆抑非、徐邦达、王季迁等成就斐然、影响广大的艺术家。
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吴湖帆任常委。1935年,故宫文物赴伦敦参展前先在上海预展,吴湖帆被任命为审查委员。1936年,《云表奇峰》发表于上海的《美术生活》杂志,借助现代印刷品的传播力,吴湖帆一时声名大噪。他在50岁和60岁时印制的《梅景画笈》更是广为流传。
吴湖帆的绘画艺术是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代表,很好地体现了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根本属性。上海这座城市人才辐辏、资源汇聚,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给吴湖帆创造了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当然,更不可忽视的,是上海有着需求多样、活跃繁荣的艺术市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给海派文化的孵化和张扬以丰饶的土壤和肥沃的营养。
“欲做大画家者,必先爱吾家邦”
张大千曾说,在他认识的画家中,“画家画当以吴湖帆为第一”。但吴湖帆其实是现代以来至为难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画家。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魅力以及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具体表现。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吴湖帆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做的主题性创作,充分体现了他赤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展现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些主题性创作较他过去的作品,更加酣畅淋漓、浑厚华滋、情真意切、气势撼人。这些作品让吴湖帆的艺术成就再上一层楼,也充分印证了他“学国画而欲做大画家者,必先爱吾家邦”的至理名言。
关于吴湖帆的绘画艺术,既有的研究和评判已经不少,特别是在早些年艺术市场火热、海派绘画迎来一波波升值看涨的行情下,吴湖帆作为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屡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一次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吴湖帆艺术展,不仅展出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全面梳理、呈现了吴湖帆的文学艺术修养。无论是收藏、鉴定、诗词、书法、理论,还是社交、教育,多层次、全维度地展示了这位文艺通才的艺术人生和书画成就。
在吴湖帆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绘画在今天进一步推陈出新的可能性。这为我们今天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局面提供了很好的海派样本。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创立的“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品牌,着力梳理海派艺术的发展历史、画家故实、社团文献、传播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同时也研究海派艺术的理论建树、风格嬗变、文化属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何谓海派”系列今后将继续从海派艺术和画家个案两个方面有序地推出各个展览,全方位展示,全领域梳理、研究、宣传海派艺术,为海派文化的历史总结和传承发扬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为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启示和灵感,从而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不断充实上海城市精神、丰富上海城市品格。
(作者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山水画中见自然、见生活、见文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董其昌书法:以“淡”为宗,别开“生”面 |
舞剧《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跃然宋画长卷 |
中国的几何美学惊艳世界 |
文化服饰秀、“非遗+生活”“生态+研学”激活假日文旅消费新活力 |
-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 或“来源: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青少年书法报”及/或标有“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或“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未注明 “来源:XXX青少年书法报 - 青少年书法报网(www.qsnsfb.cn)”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邮箱:qsnsfb@126.com